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計算過每個月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在開會?而結果又是怎樣呢?小編曾經(jīng)有這樣的經(jīng)歷,開了三小時會議,大家都是在發(fā)表意見,最后,該決策的事情還是議而不決。下次再續(xù)!!日積月累,員工身心顯得非常疲憊,公司業(yè)績更不用說了!
究竟如何才能讓員工從決策癱瘓中獲得解放?貝恩(Bain&Company)的顧問馬西婭(MarciaBlenko)和保羅羅杰斯(PaulRogers)在“誰是決策者?”的文章中,提出了“RAPID”決策模型:要想決策快(“RAPID”的英文意思),在決策過程中需要明晰5種決策角色。到底是哪5種?小編今天與大家一起探討“RAPID”決策模型中的關鍵角色:
R:Recommend建議者
建議者在決策過程中通常會涉及到80%的工作,負責搜集和分析資訊,并提議一個行動方案。建議者是決策過程中的樞紐,他協(xié)調(diào)其他各角色來保證決策者做出盡可能清晰、明確、及時的選擇。當然,還要爭取決策者的支持。
要獲得成功,公司需要為每個決策指定合適的建議者,并確保建議者都是為了最后的成功決策而竭盡全力。
I:Input意見提供者
意見提供者需要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為建議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觀點,幫助建議者評估決策時需要做出的各種權衡。另外,他們還需要協(xié)助建議者深入考慮決策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如風險和執(zhí)行過程中會遇到的挑戰(zhàn)。要記住,“意見提供者”一角提供的僅僅是意見。建議者應考慮每一個意見,但并不需要全部反映在最終的提議中。
A:Agree批準者
與意見提供者不同,批準者的意見不容忽視。所有提議都必需要獲得批準才可以繼續(xù)進行。例如:品牌經(jīng)理需要確認某個既定的決策不會損害整個品牌。如果批準者表示反對,那提議就必須要修改,批準者應該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來幫助創(chuàng)造出一個可行的方案,或者將問題提交給決策者。
如果有太多批準者會導致僵局,因為每個人都能反對,但沒有一個人能拍板通過。因此,批準者通常都只是一兩個人而已。批準提議應是制定提議過程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它應該發(fā)生在決策之前而非之后。
D:Decide決策者
只有一個人可以成為決策者,也就是委派D的角色。決策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業(yè)務判斷能力,分析所有的建議,并以公司的最大利益做出高質(zhì)量的決策。另外,決策者要為最終的決定負責,而且他有權力解決在決策過程中的任何僵局,并交付組織執(zhí)行。
P:Perform執(zhí)行者
一旦做出關鍵決策后,執(zhí)行者將負責執(zhí)行決策。高績效的公司常常在整個決策過程的前期就已經(jīng)確定了執(zhí)行者,并聽取他們的意見。如果在初始階段未能明確執(zhí)行者,公司就需要在決策完成后及時指派,以確保決策能立即過渡到執(zhí)行階段。
每家公司,每天都要做不同的決策,一旦學會了“RAPID”決策模型,明確了5個關鍵角色,之后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目標達成了,公司業(yè)績改善了,員工變得更有動力了??ǚ蹅儯€不趕快試一下!
2024-10-30 10:34
2024-10-30 10:32
2024-10-30 10:17
2024-10-30 10:16
2024-10-30 09:45
2024-10-30 09:44
2024-10-30 09:43
2024-10-30 09:42
2024-10-30 09:41
2024-10-30 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