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 > 企業(yè)動態(tài) > 正文

外媒:無人駕駛出租車--未來革命性的出行選擇

2023-09-11 08:58 性質:原創(chuàng) 作者:Mulan 來源:AGV
免責聲明:中叉網(m.m21363.cn)尊重合法版權,反對侵權盜版。(凡是我網所轉載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內容和圖片視頻之知識產權均系原作者和機構所有。文章內容觀點,與本網無關。如有需要刪除,敬請來電商榷?。?/div>
"機器人出租車"(機器出租車,或者無人駕駛出租車) 是一個用于描述自動駕駛出租車或共享乘車服務的術語。這些車輛通過集成了先進的傳感器、攝像頭、雷達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能夠在沒有人類駕...

"機器人出租車"(機器出租車,或者無人駕駛出租車) 是一個用于描述自動駕駛出租車或共享乘車服務的術語。這些車輛通過集成了先進的傳感器、攝像頭、雷達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能夠在沒有人類駕駛員的情況下自主地導航和運行。目標是提供一種更為高效、安全和經濟的公共交通方式。

機器人出租車有潛力改變現(xiàn)有的交通生態(tài)系統(tǒng),通過減少對人類駕駛員的依賴,可能會降低交通事故的風險,增加交通效率,并可能降低乘車成本。此外,由于能更有效地規(guī)劃路線和減少不必要的行程,機器人出租車還有助于減少交通擁堵和溫室氣體排放。

然而,這個概念也面臨一系列挑戰(zhàn),包括法律規(guī)定、安全考慮、公眾接受度,以及技術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盡管有多個公司(如Waymo、Uber、Tesla等)正在積極研發(fā)和測試機器人出租車,但全面商業(yè)化和廣泛應用尚需時間。

聯(lián)合國(un.org)在 2021 年發(fā)布的道路安全概況介紹中指出,每 24 秒就有一人死于交通事故。聯(lián)合國在其于 2021 年發(fā)布的道路安全概況介紹中指出,每 24 秒就有一人死于交通事故。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數據,2021 年,交通占最終使用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37%。

上述數據充分說明了交通運輸業(yè)目前面臨的兩大挑戰(zhàn):

●乘客安全

●排放

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改變政策、補貼、激勵措施等,以遏制這兩個在短期內看不到緩解跡象的問題。然而,當務之急是拯救人類,使其免于迅速顯現(xiàn)的危險后果。如何使事情步入正軌?通俗地說,有三種方法可以讓事情回歸正軌:

●減少道路上的車輛數量

●減少對人類的依賴

●提高燃油效率

Robotaxi:緩解挑戰(zhàn)的新興候選者

為了擺脫這些挑戰(zhàn),汽車行業(yè)正在探索多種方法,包括輕量化、提高發(fā)動機性能和空氣動力學、推進替代燃料技術、引入主動安全系統(tǒng)以及在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進步。

該行業(yè)正在探索的新興領域之一是機器人或自動出租車,或“機器人出租車”。顧名思義,機器人出租車是自動駕駛或無人駕駛出租車。 這些出租車以汽車或寬敞的貨車/班車的形式出現(xiàn),可用于運輸貨物和乘客。它們在無需人類干預的情況下為人類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當我們聽到“自動駕駛”或“自動駕駛車輛”時,我們開始想象汽車在沒有人類駕駛員的情況下在公共場合行駛。這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如此,但這并不完全是汽車行業(yè)對自動駕駛汽車的定義。

汽車工程師協(xié)會 (SAE) 設置了一定的自動化級別,范圍從 0(完全手動)到 5(完全無人駕駛)。

0級是完全手動的,而1級和2級是指手動車輛具有一定程度的駕駛員輔助功能,例如對駕駛員的轉向支持、制動/加速支持等。

僅當集成傳感器檢測到駕駛員注意力不集中(或在任何情況下視線不集中)并提醒駕駛員時,3 級才提供自動駕駛支持。

機器人出租車屬于沒有人類駕駛員的 4 級 (L4) 和 5 級 (L5)。然而,人類仍然可以選擇手動超越發(fā)出命令的 L4 車輛,并且它可以自動駕駛。L4車輛在某些地區(qū)/天氣條件等方面可能存在限制。

這些車輛在操作設計域 (ODD) 上有限制,如果遇到 ODD 之外的任何情況,則需要人工干預。

相反,L5 機器人軸設計為在所有場景、任何條件下無需人工干預即可運行,對 ODD 沒有設置限制。

乘客在任何時候都無法控制車輛。然而,L5 利用先進技術,并經過廣泛的測試和監(jiān)管批準來提供同樣的服務。

為了取代人類駕駛員并在地面上像人類一樣做出邏輯決策,機器人出租車依賴于各種類型的傳感器、攝像頭和其他組件。

LiDAR(光探測和測距解決方案)、雷達、三焦攝像頭和其他傳感器對于部署可靠的機器人出租車至關重要。隨著 4D 技術在其組件中的出現(xiàn),機器人出租車正在迅速發(fā)展。

機器人出租車符合所有標準

機器人出租車的出現(xiàn)將重新定義我們的出行方式,因為它們像任何自動駕駛車輛一樣提供多重好處。

減少事故和交通擁堵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 (NCBI) 聲稱,通過消除人為錯誤造成的事故,自動駕駛汽車有可能減少高達 90% 的交通死亡人數。

機器人出租車提供共享交通服務,從而減少道路上的汽車數量,減少擁堵,從而為綠色環(huán)境做出貢獻。

節(jié)約成本

機器人出租車有降低每英里成本的潛力,因為它不需要任何司機為另一名乘客提供一個額外的座位。自動駕駛汽車制造領頭羊百度在其 2022 年第四季度盈利記錄中表示,“完全無人駕駛汽車幫助我們擴大運營并降低每英里成本”。

減少排放

盡管機器人出租車可以是混合動力、太陽能、汽油動力、氫動力或電動,但主要的發(fā)展正在圍繞電動機器人出租車進行。電動機器人出租車的廣泛采用將顯著減少排放。

機器人出租車的現(xiàn)狀

目前,機器人出租車的部署非常有限,大多處于測試階段,數量只有幾百臺。然而,包括原始設備制造商、拼車公司和初創(chuàng)公司在內的多家公司正在對這一領域產生興趣并進行投資。

讓我們看看圍繞機器人出租車的一些令人興奮的發(fā)展,這些發(fā)展激發(fā)了人們對其未來采用的樂觀態(tài)度。

亞馬遜于 2023 年 2 月開始在加利福尼亞州的道路上測試其 Zoox 機器人出租車,車上有員工。該集團的全職員工將能夠使用 Zoox,它一次可搭載 4 人,行駛速度可達 35 英里/小時。

Uber 和 Waymo(前身為 Google 自動駕駛汽車項目)兩大巨頭合作,于 2023 年 5 月將 Waymo 的機器人出租車引入 Uber 平臺。

Waymo 在其新聞稿中提到,今年晚些時候(2023 年)將有一定數量的 Waymo 車輛上路,其中包括本地送貨和網約車出行。

在2022年股東大會上談到特斯拉的Robotaxi系統(tǒng)時,首席執(zhí)行官埃隆·馬斯克表示,該集團的目標是在2024年大規(guī)模生產Robotaxi車隊。他補充說,特斯拉機器人出租車將沒有方向盤或踏板。

現(xiàn)代汽車與領先的自動駕駛汽車開發(fā)商 Motional 合作,從 2023 年起讓 Ioniq 5 機器人出租車(SAE 4 級車輛)上路。

該集團將推出首款基于 IONIQ 5 的電動機器人出租車,該機器人按照現(xiàn)代電動全球模塊化平臺 (E-GMP) 標準制造。

2023年5月,滴滴出行宣布與廣汽集團旗下廣汽AION達成合作,量產電動機器人出租車“AIDI”。

該集團進一步補充說,其E-機器人出租車的設計將基于廣汽AION最新的高端純電動平臺“AEP 3.0”版本。

上面的列表并不詳盡。百度、Local Motors、Mobileye(英特爾)、Drive.AI(蘋果)、日產和 Nvidia 等其他公司在這場競賽中也不甘落后。

隨著機器人出租車行業(yè)的不斷擴張,這些公司正在迅速推動自動化水平從部分自主到完全自主的進步。

大規(guī)模采用的路還有多長?

機器人出租車仍處于起步階段。實現(xiàn)機器人出租車在道路上大量運行還很遙遠。然而,全球人口正在迅速增長,對交通解決方案的需求也隨之增長。

另一方面,為了在推動綠色能源的過程中減少對關鍵金屬的依賴,世界經濟論壇要求實施一些措施,包括通過消除“所有權”來減少私人車輛的數量。

滿足這兩個目的(增加運輸需求和減少車輛保有量)的理想解決方案是盡快采用機器人出租車。

由于世界上大多數人已經在其車輛的主動安全系統(tǒng)中采用了多項先進技術,因此添加另一種超級先進技術似乎并非不可能。

為什么要拖延?盡管機器人出租車在很多方面都有好處,但其廣泛采用的道路上并非沒有一些挑戰(zhàn)。

僅舉幾例,對高分辨率地圖的需求、數據處理和存儲的高成本、監(jiān)管和法律挑戰(zhàn)以及公眾接受度是最突出的。

然而,除了對該技術的行業(yè)投資之外,還有一些令人鼓舞的政府計劃。

中國交通運輸部發(fā)布指導意見,鼓勵在一定條件下在出租車服務中使用自動駕駛汽車。芬蘭的道路交通立法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公共道路上進行試驗和測試,前提是測試人員獲得道路交通測試許可證。

美國交通部 (USDOT) 還制定了自動駕駛汽車綜合計劃,以推進該部門將安全放在首位的工作。

由于路上只有幾輛機器人出租車,到 2022 年,全球機器人出租車市場將略低于十億美元大關。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和自動駕駛變得更加可靠和普遍,預計全球機器人出租車市場將大幅增長,到 2029 年將突破 342.6 億美元。

交通運輸的未來令人興奮。我們的通勤方式必將發(fā)生改變,而機器人軸顯然將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拒絕廣告

相關資訊

關注官方微信

手機掃碼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