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yè)動態(tài) > 正文

野外作業(yè)機器人四十年:推倒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圍墻

2019-02-13 09:09 性質:轉載 作者:山東人民廣播電臺資訊 來源:山東人民廣播電臺資訊
免責聲明:中叉網(m.m21363.cn)尊重合法版權,反對侵權盜版。(凡是我網所轉載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內容和圖片視頻之知識產權均系原作者和機構所有。文章內容觀點,與本網無關。如有需要刪除,敬請來電商榷?。?/div>
機器人登陸月球象征的不只是科技的成就,也是人類的成就。——CMU教授,野外作業(yè)機器人之父雷德·惠特克(RedWhittaker)。機器...

機器人登陸月球象征的不只是科技的成就,也是人類的成就?!狢MU教授,野外作業(yè)機器人之父雷德·惠特克(RedWhittaker)。

機器人是最容易理解的科技產品,每一個人都想與大白機器人擁抱,每個行業(yè)都想用機器人提高生產效率。但提起野外作業(yè),F(xiàn)ield Robotics,不免讓人覺得的陌生。我們可以試著將野外作業(yè)機器人理解成在復雜環(huán)境工作的機器人。這個復雜環(huán)境既可以是陸地,也可以是水下;可以是空中,也可以是太空。


機器人應對復雜的環(huán)境,解決實地問題,從學術的角度講,需要調用多個學科的知識,因此機器人學屬于多學科交叉,涉及計算機科學、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等諸多領域。在實際場景里,為了解決問題,學科并不需要被分類。運動規(guī)劃、場景解析、姿態(tài)估計、強化學習成為一座座需要翻越的高山。工地里、馬路上、城市里,實驗室配置的嬌貴材料可不經用。但是,走進商業(yè)就要推倒實驗室的圍墻,創(chuàng)造商用價值。讓機器人走出計算機仿真環(huán)境,走入人類活動的真實環(huán)境。

如果提起野外作業(yè)機器人,那我們不得不提起一位身材魁梧的白胡子老人。

1966年,美國普林斯頓。

他正當青春年少,本來會順利的成為該校物理系的一名學生,但是由于父親失業(yè),常春藤私立大學高昂的學費成為負擔,他毅然選擇了退學。幸虧他當年沒有放棄學業(yè)。否則野外作業(yè)機器人可能會延遲出世。他,就是當今野外作業(yè)機器人之父惠特克,被《財富》雜志評為“美國制造業(yè)英雄”。


惠特克教授的人生格言是不放棄。所以,命運沒有給他錯失學業(yè)的機會。憑著一米八八大高個和堅毅的性格,他選擇了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也美國傷亡率最高的部隊之一。軍旅生涯結束后,兜里揣著學費,他重回普林斯頓。不知道是不是參軍改變了他的想法,這一次,他選擇了工程學科,土木工程。熱愛賽艇運動,努力鉆研學習。

常春藤的時光匆匆流過,他進入卡耐基梅隆大學繼續(xù)深造。他的科研生涯在卡耐基梅隆問鼎。他帶領著全球數(shù)一數(shù)二的工科研究團隊,建立了令人敬畏的世界級影響力,成為機器人革命的先鋒,引領著這一領域無數(shù)后來者。

惠特克教授首次使用“野外作業(yè)機器人”這一術語來描述他的研究,該研究以機器人為中心,在沒有設計過的,不受限的環(huán)境中(通常是在室外和各種操作和環(huán)境條件下),“自然”世界中的機器人。

卡耐基梅隆大學由工業(yè)家兼慈善家安德魯·卡耐基于1900年創(chuàng)建,他說,我心于業(yè)(My heart is in the work)。這一位創(chuàng)始人的工業(yè)背景和其理念根植于卡耐基梅隆的文化之中,特別適合機器人學科生根落地。1979年惠特克取得卡耐基梅隆大學博士學位。

在他博士尚未畢業(yè)的同一年,1979年3月28日凌晨4時,美國三里島核反應堆發(fā)生事故。現(xiàn)代社會,災難現(xiàn)場猶如戰(zhàn)場。是戰(zhàn)士,聽見沖鋒號就得上戰(zhàn)場,機器人為奔赴現(xiàn)場而生。惠特克教授帶領的團隊研發(fā)的清理機器人代替人類完成了高危工作。人類歷史上第一次。


惠特克教授后來在采訪中說,我一生中最驕傲的時刻是機器人在三里島上把所有東西都清理干凈,關上大門的那一刻?;诖舜问鹿实募夹g經驗與成果,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的機器人研究中心誕生,清理機器人為研究中心奠定了技術基礎和信心,是該實驗室的第一代技術,雖然那個年代還是遠程操作機器人。


1983年,名叫Terregator 室外自動駕駛機器人,配備攝像頭和無線遙測技術,在卡耐基·梅隆大學內的小道上悠閑巡航。

1984年,大眾汽車作為進入中國的第一家外資汽車制造商,把那時候的中國形容為“輕度機動化(slightly motorised)”。

也是在1984年,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一個類似于神盾局的軍事研究機構,啟動了“ALV路上自主汽車計劃”目標是通過攝像頭來觀察地形,計算機系統(tǒng)計算出行駛路線,自己導航自己。這一技術路線,被稱為無人車的雛形。


在隨后的年月里,機器人代替人類出席更多的危險場面,1993年,一只名叫但丁的八足步行機器人向噴發(fā)的南極活火山入口進發(fā),機器人慢慢地沿著火山的垂直峭壁爬到距離地面260米以下的地方,坐了一夜。在濃煙和高溫中收集了10小時的數(shù)據。隨后,賓夕法尼亞州的煤礦,內華達州的沙漠,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惠特克教授的機器人成了野外作業(yè)機器人可靠性的代名詞。


1996年,紐約。

一位中國青年人穿過擁擠的曼哈頓街道,站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前,欣賞落日余暉靜靜的灑在雅典娜雕塑上。他就是剛從清華大學本科畢業(yè)的楊睿剛。那時候機器學習學界正在經歷研究支持向量機的熱潮。那一年,美國的名義GDP約為中國的10倍。


1997年,南極。

惠特克教授帶領的團隊研發(fā)的機器人在南極洲撿石頭?;臎鰳O寒的南極洲,對普通生物來說是極限環(huán)境。但是,那里的隕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那么問題來了,誰去收集因為冰川變動而集中在特定地區(qū)的隕石?世事不難,我輩何用?從此,南極洲成了能克服嚴苛環(huán)境機器人的天然練兵場,亦可作為在月球及其他艱巨環(huán)境運行機器人的測試基地。除了撿石頭,機器人在這里可干的工作還很多。


惠特克教授曾說,三十年前,機器人技術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機械化裝配生產的一種手段, “用螺絲釘固定在工廠流水線上”。而今天的機器人,用模擬數(shù)據訓練直接發(fā)布到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就可以跑、跳、踢腿,但是仍然面臨精確、高效地服從指令的挑戰(zhàn)。


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高度重視無人車技術的發(fā)展,在2004年到2007年年間,用比賽和高額獎金全力推動。這并不是半路冒出來的技術方向。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于1969年推出了互聯(lián)網,于1973年推出了全球定位系統(tǒng),于1979年推出了首批數(shù)字地圖。這三項發(fā)明使現(xiàn)代機器人與無人駕駛成為可能。


2007年,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斥巨資舉辦的比賽上,惠特克老先生帶領卡耐基梅隆的科研團隊贏了200萬美金,他并沒有急于吹捧機器人技術。而是說了一句頗有哲理的話,對于有可能改變的事情,一旦改變永不回頭。他還補充道,機器人會突然間地震驚世界,激發(fā)很多人“可能性”一詞的重新理解?,F(xiàn)象級的機器人一旦問世,技術將永不倒退。


突破性拓寬機器人應用的廣闊天地。機器人從實驗室里從出來,走進商業(yè)領域更是它的使命。在研究和商業(yè)的十字路口,惠特克老先生一手鞏固卡耐基梅隆大學在機器人領域中的研究高度。一手成立了機器人科技公司Redzone robotic,推出專門檢查和修理下水道和水管的機器人,解決人類不適合清理直徑為26 到 41 厘米的下水管道的問題。

專門檢查和修理下水道和水管的機器人

讓美國匹茲堡成為全球機器人研究高地的項目是,探索火星和月球的原型機器人,但那個年代機器人也不能算自主機器人。因為只有自己拿主意,動腦子,有自主能力的才能算是真正機器人,沒有自主能力的則更像是機器,放在今天都應該算作古典機器人。


2003年,名為Spirit和Opportunity的機器人兩兄弟從地球出發(fā),路上跑了快一年,次年才抵達火星。在大量的新聞媒體,包括美國宇航局本身的報道中,經常將機器人Spirit和Opportunity稱為“機器人探險家”。如今看來,顯然它們不是。既不是自己探索,也不自己做出判斷。它們更像是遠程操作的,而不是來探險的。雖然火星和地球距離遙遠,命令發(fā)出和接受響應之間還有20分鐘時間延遲,但是這兩位古典機器人的首戰(zhàn)非常成功。


如果按照這個嚴苛的定義,享譽世界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也不算“真正的機器人”,它的手和眼睛都是手術醫(yī)生的延伸,做手術的還是醫(yī)生。但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誕生的十年來,將公司的股價從9美元升到了,2018年最高股價574美元。據聞,達芬奇中國區(qū)的銷售代表曾說過,憑借我們與醫(yī)院方面的良好關系,就算谷歌與強生聯(lián)手推出機器人也未必有勝算。這就是行業(yè)壟斷者的傲慢。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誕生十年

惠特克認為自己不是理論科學家。他所堅持研發(fā)的機器人都有實際的用途。例如,他發(fā)明的機器人技術可使拖拉機在自動駕駛儀上工作。基于GPS信號和激光掃描儀,告訴機器它在哪里。德國Deere公司高端農場設備在田間地頭就使用該技術。惠特克自己成立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機器人也是直接面向可用場景——下水管道。也有人說,是惠特克,把機器人從生產線上的固定螺絲上解放了,他的機器人面臨的是高度復雜的環(huán)境,而不是周而復始運轉的生產線。

人類第一次生產力解放是在英國工業(yè)革命的時代,現(xiàn)在輪到了機器人。


2016年,美國國會中國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出版《中國的工業(yè)和軍事機器人發(fā)展》報告中談到,機器人行業(yè)為美國經濟和安全利益提供了機遇和挑戰(zhàn)。中國對工業(yè)機器人和高端機器人組件的需求,以及中美雙邊人工智能研究的投資都為美國提供了市場和合作機會。然而,工業(yè)機器人也可能提高中國制造業(yè)的競爭力和質量,侵蝕美國的競爭優(yōu)勢,并為中國的國防工業(yè)能力做出貢獻。


美國很清楚,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正在努力成為工業(yè)自動化和工業(yè)機器人領域的領導者。這種努力是為了推動本國工業(yè)向科技價值鏈上游攀升。中國需要這種價值鏈上游的優(yōu)勢。喊什么口號都沒有用,眼下誰輸誰贏也都不重要。埋頭干,干個五年、十年再論得失。


也是2016年,百度自動駕駛與機器人實驗室誕生,由實驗室負責人楊睿剛博士領導,直接匯報給海峰總。那時候的楊睿剛博士認為,自動駕駛是機器人的特例,可以理解為在復雜環(huán)境下,以移動能力為特長的機器人。

2018年,百度。

自動駕駛與機器人實驗室里誕生了百度無人挖掘機,亮相在百度世界大會上,現(xiàn)場觀眾一度發(fā)出驚呼。無人挖掘機使用的立體視覺技術,是計算機視覺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和研究,已經應用于許多領域。


并不是遠程控制的無人駕駛的挖掘機熱火朝天在工地干活,而是能夠真正的自主判斷挖坑還是拉平土坡的挖掘機。世界上首臺基于視覺技術構成的低成本、可量產解決方案的工程裝備,具備多目感知與強化學習能力誕生在互聯(lián)網公司的產品展臺上。


在立體視覺技術路線之前的無人挖掘機,徐工集團、三一集團、日本小松都有做,但是被各種各樣的困難阻礙。

美國卡特彼勒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機械廠商,也在這個領域鉆研多年。近幾年的能力包括無人駕駛的拖運卡車、推土設備,地下裝載設備的遠程控制和半自動操作。

自研的挖掘機傳感器系統(tǒng)和傳感設備,能夠提供精準的位置信息,但是這樣一套五十萬左右,太貴了,比挖掘機整機價格貴出好幾倍。這樣的機器人在商業(yè)領域,沒有飯吃。

被成本阻礙的工程巨頭不止美國的卡特彼勒一家。徐工的方案使用了德國技術,也使用激光導航方案,可以進行路徑規(guī)劃,但是也沒有量產的可能,一個激光雷達五萬以上,而且一個激光雷達不夠用。前車之鑒讓楊睿剛很清醒的認識到,百度的方案,得用科技挑戰(zhàn)成本。


所以,百度的無人挖掘機從一開始就徹底拚棄了激光雷達的技術路線。

楊睿剛教授介紹,經過他和團隊的摸索。無人挖掘機最困難的一部分是對挖掘臂的運動規(guī)劃的控制。挖下去的時候效率要高。如何形象解釋無人挖掘機的效率?挖一鏟子下去,裝一半鏟子的效率明顯低于裝滿鏟子的效率,一鏟子差一半。無人挖掘機運行軌跡是大圈還是小圈也是要精確考慮的。因為效率低的方案不僅耗油,而且耗時。


實驗室和工地是完全不一樣的情況。實驗室里考慮的問題是,挖掘臂狀態(tài)歷史和位置目標映射為扭矩值,然后進入下一個訓練循環(huán)。挖掘現(xiàn)場的問題則更加實際、更加復雜??朔藢嶒炇夷M環(huán)境、訓練過程和在物理環(huán)境中的部署的問題,每一鏟下去,對無人挖掘機來說,地形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改變。所以要讓無人挖掘機自己要很清楚,下一鏟怎么挖?不是人工操作,不是遠程控制,無人挖掘機自主控制。

無人駕駛的工程輔助設備幾年前就有,做的是輔助作業(yè),比如把破拉平這樣的任務。把坡拉平,不需要視覺的反饋,反而更重視路徑的規(guī)劃。

同時定位與地圖構建(SLAM)技術是個重點,也是很多在這個領域鉆研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楊睿剛博士說,同時定位與地圖構建主要用于解決移動機器人在未知環(huán)境中運行時定位導航與地圖構建的問題,而在今天的百度已經被當做一個工程問題來解決了。

除了以上技術難點與重點,強化學習算法讓無人挖掘機性能的每一次提升,都會是一種挑戰(zhàn),而且是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


美國大學的賽艇運動源于哈佛,普林斯頓賽艇運動也傳承了百年,艱苦的學習與研究需要強健的體魄,這一傳統(tǒng)也終身影響著惠特克教授。

1996年,清華大學東操場。

就快本科畢業(yè)的楊睿剛清晨跑步時,能看見“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這幾個大字。2019年1月,惠特克教授設定了一個與機器人無關的運動目標:要在室內劃船比賽中取得好名次。他上一次參加劃船比賽,還是在普林斯頓念本科的時候。

野外作業(yè)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應用落地的重要賽道?;ヂ?lián)網公司造工程設備,只要沒有成功量產,步步都是質疑聲,來自對互聯(lián)網企業(yè)這輛大車駛入企業(yè)級業(yè)務賽道的質疑,來自老牌制造企業(yè)的質疑。野外作業(yè)機器人之父惠特克教授,百度三維視覺首席科學家楊睿剛教授,以及百度機器人和自動駕駛實驗室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篤信:唯一的失敗,就是放棄。(完)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拒絕廣告

相關資訊

關注官方微信

手機掃碼看新聞